首页 > 新闻-看见河北网 > 看见民生 > 正文

美丽循化再出发(海东时报)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18 05:04:21

伊赛尔湾
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
循化县道帏乡《螭鼓舞》
群众收看党的十九大
郭柏林

□时报记者 邵秀芳

编者按 作为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近年来,因为新丝绸之路,循化再次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既烙下古丝路传统商贸活动的痕迹,更打上了现代商贸流通的新印记。丹山碧水拥抱的循化,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再度起航出发。

五年一路风雨一路歌

过去的五年,循化县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奋斗历程,在循化发展史上续写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五年来,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接连“高位赶超”,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循化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4.98%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从“十一五”末的11.2亿元提升至26.57亿元,实现了翻番。县级财政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8.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7%和15.2%。累计接待游客670万人次,年均增长15.5%,实现旅游总收入28.19亿元,年均增长32.6%。

五年来,坚持把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谋划和实施了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大项目,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夯实了基础,为跨越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五年来,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美丽循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年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集中有限财力,做了一些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民生事业投入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5%,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赢得了民心,增进了和谐。

五年来,全面贯彻中央实施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启了依法治县的新征程,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

五年来,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呈现了从严管理、奋发进取的新局面。

五年来,接受了各种发展机遇的挑战,既品尝了奋斗成果的甘甜,也感受了开拓创业的艰辛,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和全省劳务输出示范县、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县等殊荣,基层党建、社会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等多项工作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或省市交流。

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今后五年,循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最终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到2017年底率先在全市实现整体脱贫、确保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主要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扶持壮大民族工业,培育转型发展新龙头。突出工业在富民强县中的主导地位,抓园区建设,抓骨干企业,抓品牌培育,抓电子商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民族工业,努力把循化打造成更具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先行区、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示范基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夯实“三农”发展新支点。突出高原生态有机特色,增加农牧业投入,夯实农牧业基础,优化农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服务产业,培育创新发展新亮点。积极探索和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核心,金融、物流、商贸、文体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0%,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

加快美丽城乡建设,开辟统筹发展新途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商贸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定位,顺应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突出特色,完善设施,产城融合,打造一批功能完善、产业集聚、风格浓郁的特色城镇。力争到2020年,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2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抢抓循化县被列为全国生态功能重点示范县政策机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绿色循环产能,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模式,保障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动员全民扶贫攻坚,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按照省市总体部署,把握好2017年率先整体脱贫、2020年同步小康“两个节点”,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1739”精准扶贫战略,加快落实“八个一批”脱贫计划和“十八个专项方案”,拔穷根、挪穷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着力发展民生事业,构建和谐发展新保障。坚持民生导向、富民优先,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强化综合治理,打造和谐发展新环境。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意识,围绕人与环境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及民族宗教和谐,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释放循化赶超进位新活力。灵活运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和借力发展能力。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018年,循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9.4%,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要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先导,在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省发展战略上开创新局面。加快实施大循、清大高速等道路交通工程,管道天然气、城乡电网改造、光伏发电等能源工程,城乡给排水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县城集中供暖等生态环保工程和夕昌水库、德隆水库、公伯峡南灌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黄河干流防洪治理等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黄丰、积石峡水电站建设后期收尾工程,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圈,力争引进到位县外资金5亿元以上。

要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在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上取得新成效。推动全域全季旅游发展,全力打造5A级景区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全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力争增长15%和20%以上;提高园区集聚功能和服务水平,力争小微企业创业园培育孵化创业企业8家,粒粒康、丝路缘物流等10家企业入驻园区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巩固优化“一核两椒”等优势作物种植,推进大田蔬菜种植,全面提升设施温棚产出率,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菜篮子保障能力。全县新建5个百亩以上特色种植基地,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蔬菜总量达到6.5万吨以上,建成30个家庭农牧场,新建1个饲草料加工基地,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要坚持把守护碧水蓝天作为为政治责任,采取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确保黄河清水出省,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5000亩、森林抚育2500亩、经济林建设1000亩。力争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持续开展“美丽循化”创建和“碧水蓝天”“家园美化”专项行动,力争全县乡村污水达标处理率和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率均达到7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控制在省市限定指标以内,空气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全县2109户8650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再用3年时间巩固提高脱贫成果,到2020年同步建成全面小康;新增城镇就业107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力争新挂牌“撒拉人家”品牌示范店300家、培育50家餐饮龙头企业,实现劳务收入4.7亿元;重点加强初级中学教育,规范学前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成效,着力补齐教育质量不高的短板;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惠民便民举措,推进县乡村医疗场所标准化建设,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弱项;稳步推进和落实各类社会保险的提标政策,兜牢城乡低保五保、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特惠性社会保障底线;实施全民健身中心、文体中心建设项目、重点文物保护工程,1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36个全民健身设施“进村入寺”等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城乡群众文体生活。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小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借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加大农村水、电、路、通讯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协调推进沿黄乡镇和中上部藏族乡镇发展。2018年城乡公交要覆盖90%农村人口。

要突出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迈上新征程,力争2018年全面启动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创建工作,全县“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命名挂牌率达到20%。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向基层延伸,打造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

在“四个转变”中绘就新画卷

□时报记者 邵秀芳 通讯员 陈学菊

过去五年来,循化县委县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旅游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桥头堡、重要的区域特色经济圈、沿黄经济带发展龙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新丝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文通道,全县重点工作亮点频现。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从经济小县向生态大县、生态强县的转变

循化县位于我省东部黄河谷地,黄河贯穿县境90余公里,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电站有公伯峡、苏只、黄丰、积石峡四座,总装机容量300余万千瓦。同时,县境内17条沟岔水域是黄河中上游的重要补给支流,受特殊小气候影响,境内降雨量少,大部分山体植被稀疏,生态非常脆弱,循化县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

该县加大生态建设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资,持续开展“美丽循化”创建和“碧水蓝天”“家园美化”专项行动,推进水、大气、土地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黄河主道和沟岔流域综合治理和重大项目后续生态修复;着力提升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化节约型社会建设。

坚持把维护团结稳定作为底线,努力实现从人口小县向民族团结进步大县的转变

近年来,循化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工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筑牢持续稳定、长治久安社会基础。

按照年内把循化县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目标,今年以“五同”工程为引领,扎实开展“八进”活动,扎实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深入推进平安循化和法治循化建设,强化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社会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紧紧围绕年内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这个目标,落实“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0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确保1600户5646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加大组织引导和扶持服务力度,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实施教育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加快推进健康循化建设进程,努力减轻城乡居民看病就医负担。城乡低保五保、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保障政策,真正把民生底线兜稳兜牢。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全面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后续工程建设,并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5143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4000户。

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先导,努力实现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省战略的转变

循化县结合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要求,注重从事关循化长远利益的角度谋划发展,积极向国家省市发展的大战略、大政策、大方向靠拢,扎扎实实推进当前各项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今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按照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商贸和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的定位,今年重点加快“十里经济带”组团功能开发,精心抓好现有城市框架内的棚户区改造,贯通“断头路”、建设城市文化廊道、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修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工作,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引水、增绿、亮化和美化工作。同时,抓住街子镇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机遇,依托省道干线乡村聚集带,突出地域和乡村特色,实施高原美丽集镇建设,推进街子、白庄、文都等重点集镇的水、电、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科学有序地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年内要建成36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坚持把特色生态产业培育作为重要支撑,努力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近年来,循化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把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并进。

做强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循化县旅游资源独特且富集,可开发景点达92处。循化县今年提出了把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抢抓大众旅游时代机遇,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并以“一带三区”为基本架构,以六个旅游产业园为建设支撑,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努力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旅游资源大县变成旅游产业大县,全年完成旅游发展投资5亿元以上,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2%,旅游收入增长20%;做大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为主的民族轻工业。县内中小微企业数达到8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全县共注册商标355件,先后培育了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个青海著名商标12件。年内力争10家企业入驻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园培育孵化创业企业20家以上,全县力争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 做精特色效益主导的生态农牧业。将“黄河彩篮”省级菜篮子基地作为引领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高效转型的重要载体,推动种植业向效益导向、特色为主、规模经营转变,全县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蔬菜总量达到6.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今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面达到了86%以上。年内新建和提升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5个,新建50个家庭牧场,认定市级家庭牧场150个,建成现代生态牧场2个,全社会牲畜饲养总量达到131万头(只)以上。扶持农产品保鲜、仓储、冷链物流、销售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发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牧业实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