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看见河北网 > 图说天下 > 正文

我国今年将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

2017-06-07 04:30:39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6月6日,中国航天员王亚平(中)和中外少年进行畅想未来互动活动。当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在北京开幕。新华社发

  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全面启动,2022年前后投入运营

  据新华社电 “随着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启动。”6日在京开幕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空间站最多可载6名航天员

  杨利伟说,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340至450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他说,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货运飞船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杨利伟介绍,中国空间站在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上均配备了具有国际化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主要领域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此外,还将研制发射2米口径的空间天文望远镜,可用于开展大规模、多色成像与无缝广谱巡天。

  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将扩大

  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四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表示,2020年我国将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建成后,航天员驻留时间将延长至三个月到半年,还要完成大量的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站的维护维修任务,这对航天员的知识储备和训练都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航天员地面训练将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帮助航天员在更真实的模拟太空环境中操作。

  杨利伟说,目前,航天员正在为载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同时,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还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

  未来普通人“飞天”不是大问题

  人类前往深空必然要有长时间的空间飞行,对航天员来说将面临哪些挑战?

  “首先是时间长,比如人要去火星,往返就需要八九百天的时间;其次是狭小空间给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再一个是技术,怎样给航天员提供安全的环境。此外,还需航天员掌握丰富的深空探测知识,来面对未知的环境。”杨利伟说。

  对普通人来说进入太空是否遥不可及?杨利伟说,相信随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未来普通人去空间飞行不是大问题。

  关于是否还会进入太空,杨利伟说,目前还没有时间表。“但我现在还在参加训练,根据载人航天工作需要,时刻准备着。”

  “载人登月您愿意去吗?”记者问。

  “如果有机会,没有问题。”杨利伟说。

  ■ 专家说法

  中国载人登月要闯3道关

  探月工程是当前我国深空探测的重中之重。按照项目时间表,今年下半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飞往月球执行采样返回任务,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本世纪首次从月球上采样返回。明年,我国计划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有望成为有史以来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探月工程推进顺利,即将完成“绕落回”全部任务。杨利伟说:“在无人探月的同时,我国也在稳步推进载人登月的预先研究,为未来任务储备相关技术基础。”

  “通过无人探月,能为载人登月提供许多资料,然而无人探月代替不了载人登月的技术需求,后者在规模、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这意味着未来需要继续攻克技术难关。”专家认为,中国要实现载人登月,需要3方面重大突破:一是研发出重型运载火箭,要能够把人和登月舱送到月球;二是解决人来往地月的生命保障、安全以及工作条件;三是进行更多的地面条件的建设,确保各项试验都充分验证。

  除月球之外,我国探索宇宙的触角正伸向更深远的星空。据了解,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七八月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火星探测器巡航飞行约7个月后被火星捕获,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

精彩推荐